德夯是一个避署胜地。在这四面环山包围下的景区里,空气新鲜,环境优雅,是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景区内三条小溪,无污染,水清透见底,来这里可以游泳,捉鱼,捉磅,真是别有一凡风趣。在这夏季,最有趣的还是德夯苗寨要举行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六月六歌节和盛大的苗鼓节。
一、六月六
“六月六”(六月六为农历,阳历在7月30号)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后来演变成娱乐性的歌会。每到这一天,苗族人民成群结队的赶场,男女青年对歌、盘歌,老人讲古,有的斗雀,有的祭母。如德夯举行歌会,邻近的花坦、凤凰、吉首等县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都前往参加,人数常常达万余人。这一天吃得讲究,饭后还要翻晒衣物。
二、 苗鼓节
苗鼓节是成立德夯风景区后,景区为了弘扬民俗文化,保护苗族传统习俗,借文化发展旅游,创造湘西苗族民俗品牌,打造“天下鼓乡,湘西德夯”的又一个盛会。景区自1986成立开放以来,成功的举办了三界苗鼓节,通过各比赛,产生了五代苗鼓王。
1、鼓的缘起
在人类虔诚守望的精神家园里,至今乃存放着一种神圣的祭器——鼓。
查阅古今中外各民族的历史,尚未发现有哪个民族没有鼓的,只是鼓的形状、大小、质材、打法不同罢了。
鼓曾陪伴人类穿越岁月的风雨长夜、走向春光明媚的良辰。
苗族是一个非常酷爱鼓的民族,苗鼓和苗族的生存休戚相关。相传苗族兵败逐鹿,向大西南迁徒的路上,什么东西都丢了,却仍背着一面鼓。因为那是寻根问祖的凭据。老人都说:是苗祖尤发明了鼓。十二块鼓板代表了苗族远古的十二个部落或支系。苗族每遇大事,必用“吃牛合鼓”来决择,在那古老庄重的仪典上,一面鼓代表一个村寨,百鼓齐鸣则象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苗鼓的发明理当是源于战争。在土地辽阔的北疆人们通常借助烽火、狼烟来传递信息;而在丛林茂密、雾瘴四起的南方,峻岭遮挡了视野,则要靠鼓声来传递信息。湘西苗族的鼓点和非洲丛林的赤道战鼓,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非洲黑人听苗族人打鼓兴奋得不得了,直竖大拇指。
德夯大峡谷层峰迭嶂,悬崖峭壁林立;村寨隔山喊得应,走拢要一天。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孕育出色鼓手的摇篮。古往今来,湘西苗族的苗鼓王和猴儿鼓王都出生在这方园百里的大峡谷内外。
铮铿的苗鼓凝聚了苗人千百年的愤怒和呐喊,铸造了民族文化不朽的魂灵。
苗族人爱跳鼓达到了如痴如迷的境地。“听到鼓响,手脚发”。苗族人会讲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打鼓。
鼓打得最出色者,被尊称为苗鼓王或猴儿鼓王,在众中享的威望。
苗鼓若论造型最有趣的为四面鼓,四面蒙鼓皮,中间摆满野花……苗鼓若论打法,最奇异的为女子花鼓和猴儿鼓。
女子花鼓边打边跳,模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动作或战争、狩猎。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是只有语言、有文字的苗族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猴儿鼓摹拟猴子的动作、诙谐、活泼,充满了奇特的山野灵气,是苗族独有的鼓种。恰是苗族这爱鼓如命的禀性方为这次各民族鼓手苗山大聚会播下了千古奇缘……
2、鼓王的由来
鼓王是苗家的智者,倍受尊重。苗鼓王全是女的,与男人无缘,这是为何?这得从苗族的历史讲起。远古的苗族骁勇好战,其首领尤号称“中国战神”,统帅他的“铜头铁额的八十一兄弟”曾打遍了黄河流域。后来,兵败被杀,苗族开始了先长江流域,后大西南的百年大迁徙。由于长年的战争和不断的迁徙,苗族的男子损失很大,加之不受孔孟之道的影响,苗妇在族中的社会地位很高,代表财富的银饰由妇发随身佩带,部落的大事由妇女一起参与当家作主。妇女可随便抛头露面,跳鼓这一项给后辈传授生产、生活常识的特殊技艺通常也由妇女来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湘西苗族推选了五代鼓王,个个都是女的,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解放初期是毛主席金口“御封”的;第二代苗鼓王石顺明是龙英棠的徒第,她一九七八年参加乌鲁木齐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技压群雄,一举夺得中国苗鼓王的桂冠;第三代苗鼓王龙菊兰、第四代苗鼓王龙菊献是一对亲姐妹,都是德夯苗寨人。她们生在鼓乡,长在鼓乡,从小酷爱跳鼓,勤学苦练,博取众长,达到苗鼓的最高艺术意境。龙菊兰远涉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切磋鼓技,传播苗鼓声威。龙菊献力挫群雄,独占熬头,在苗鼓节上挫败所有竟争对手,捧得苗鼓王的金杯。第五代苗鼓王黄娟在2005德.中国鼓文化节比赛中,经过三天的激烈争斗,终于以微弱的分数胜出,成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会说英语、见多识的苗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