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陵-嘉庆】
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庆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为他督造的,是父亲给儿子造陵。
昌陵位于泰陵西1公里的太平峪,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八年(1803年),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
乾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天花早殇。第三位皇太子即为颙琰。嘉庆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
受乾隆禅位即帝位。嘉庆继位后最初四年,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亲政仅六天就惩治了乾隆朝时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但是和坤的金银财宝等价值连城的物品全部归属嘉庆帝所有,所以当时有民谣讽刺曰“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再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
大碑楼又叫圣德神功碑亭 作者:阿S
来西陵的游客,大多先游览泰陵,以为再无别的陵寝能与泰陵比,其实不然,昌陵宏伟的建筑不仅与泰陵大体一致,而且明楼、宝城、隆恩门、大碑楼等建筑比泰陵更为高大,与其它帝陵相比,昌陵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隆恩殿地面铺设独特。其他帝后隆恩殿地面均为金砖,是用料考究,烧制精细的砖,皇家御用,谓之金砖墁地,惟昌陵隆恩殿为很贵重的紫花石铺墁。每块62厘米见方,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砖缝如线,平亮如砥,石面呈黄色,缀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纹图案,在阳光照耀下,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
二是隆恩殿内东暖阁之佛楼,上下两层上层有木雕垂花,精湛优美,涂金闪亮,下层有木制边饰,朱红底色,鲜丽耀眼,历经180余年的磨蚀,至今保存完好,色泽如初。
三是地宫结构比其他帝陵宏大,镌刻精细。
【昌西陵】
昌西陵 作者:行摄梓地
清朝埋葬皇帝皇后有条规定:皇后先于皇帝而薨,可葬于帝陵的地宫,但石门不闭,要等着皇帝。若皇帝先于皇后而崩,葬入地宫后必须关闭石门,皇后死了再另外建陵。
昌西陵位于昌陵西面的望仙山。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千多两。是清朝嘉庆帝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的陵寝。
孝和睿皇后不仅是清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一个,而且是个胸怀博大的人。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病故,她生的第二个儿子旻宁(道光)当时只有十六岁(第一个儿子夭折),嘉庆又续了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也有两个儿子,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叫绵忻。孝和睿皇后对旻宁很好,对他倍加爱护和关照,所以旻宁做皇子的时候和他继母的关系也很好,正是因为有这种关系,所以嘉庆皇帝突然驾崩的噩耗传到北京的时候,她在皇宫立即派人把她的的懿旨送到承德,大意是说皇次子旻宁在嘉庆十八年的重大事件中,立有功劳,让皇次子旻宁立即继承大位。很明显,旻宁不是她的亲生子,她有亲生的两个儿子,在没有找到嘉庆秘密立储的遗诏的时候,她让旻宁继承皇位,没有借机做手脚,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应当说这个胸怀还是比较博大的。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皇后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仿照慕陵,追求节俭,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月牙城。隆恩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
除具有清代后陵种种建筑规制外,还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