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携家人一同游了趟小孤山。
小孤山在彭泽对江的宿松县境内,离东至县城路途很近,早晨乘车出门,十点多钟就到了彭泽县城,从轮船码头乘船过江,十几分钟就到了小孤山。
从船上远望小孤山,小孤山就像一幅山水壁画悬挂在长江边上,又像是滔滔江水托起的一个浓缩无限山水的盆景,下船后近看小孤山,小孤山竟像一枝精美的象牙雕刻,竖立在浊黄的江水之中。总之,无论是远看近看,小孤山都是卓然独秀,堪称神貌奇特。
我已不止一次地游过小孤山,游一次是一次的感受,第一次游小孤山,是因为去彭泽搜集陶渊明的史料而去,陶渊明在归隐前任过彭泽县令,当时东至的东流是彭泽的一个乡,陶渊明常到东流采菊艺菊,后人因崇敬陶的高风亮节,为纪念他在东流采菊的那段历史,在他死后便在菊江边建祠立庙,几毁几建,直到今天仍遗存一座陶公小祠。就因为这座陶公祠,使东流沾了不少文气、名气,所以东至人谈起陶渊明都津津乐道。到彭泽不能不去小孤山,当船靠近小孤山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路边江滩上的五棵老态龙钟的柳树,于是我就想起了“五柳先生”陶渊明当年定是乘着晋朝那种窄窄的小舟来过小孤山,也许他就坐在小孤山旁边的江滩上,沐浴着落日的余晖,一个人在沉静之中慢慢体味那无边的孤独。
小孤山真的是太小了,高不过百米,无支峰赘阜,周长也只有里许。然而历史上它却称为楚、蜀、豫、章诸水咽喉,旧说海潮至此不复往上,又有“海门山”和“海门第一山”之称。小孤山上供奉的“天后圣母”又称“天上圣母”,当地俗称小姑娘。这也许是“小孤”与“小姑”同音得名。就因为这个“小姑”,苏轼赋诗说:“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陆游也赋诗曰:“世间枉然奇男子,砥柱还须让小姑。”诗人是就地形而言,小孤山圪立江北,彭郎矶相峙江南,于是就有“小姑嫁彭郎”之戏称,其实小姑至今未嫁,她立在江风之中,任凭江流从脚下流过,依然是天地之间至善至美的一份孤独。它孤独三五千年,一直兀立着一撮赤裸的孤傲。山的孤独、水的孤独、风的孤独、人的孤独……
第二次上小孤山,我是为佛而来。老伴晚年信佛,时常要到一些庙宇中去烧香拜佛。去年上了九华山,今年要上小孤山,都是我相依相随,陪伴左右。九华山菩萨的灵验自不必说,小孤山的娘娘也远近闻名。“小姑”实际是闽、粤、港、台等地所尊奉的“妈祖”,是沿海一带家喻户晓的海上保护神,故宋、元、明、清历朝皇帝都不断加封,前后达26次之多。清康熙皇帝诏封妈祖为“护国庇民、昭灵星应、仁慈天后”,简称天后圣母;乾隆皇帝敕封为“天上圣母”。启秀寺始建于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创建。清顺治9年(1652年)宿松前邑宰孟宣,依山就势构建山门,门首横额“启秀寺”,为元代俞瀚所书。其上端镌刻有乾隆篆书《灵昭江屿》,从此香火鼎盛,敬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妈祖”女神,是位美丽动人的古代女子,传说她白日飞升时才28岁,难怪民间称她为“小姑”。妈祖何以来到长江航道旁的小孤山,大概是借海潮、海风而来。小姑即妈祖,既庇佑了中国的大海,也庇佑了海潮海风所及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先人,在小孤山这样一个地方,建寺修炼,悟道成佛实在是个好主意。它可以让僧尼终年见江水潮涨潮落,享清风与明月,接孤山的高洁之气,察天地万物荣枯盛衰之变,如过眼烟云,佛心不变,故小孤山的菩萨也很灵验,来到小孤山,即使是不信佛的人,也会在小姑座像前烧上三柱香,叩首拜三拜。
游小孤山,不要花多长时间,下山依然是坐船回到彭泽县城上车。当我坐在渡船上再次回首遥望小孤山时,但见从山顶到山下,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真正是“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而在它的悬崖之下,还有一块奇异的石头,突兀卓立,下抵江心,挡住汹涌澎湃的波涛,人们誉它为“拦江石”。正因为有了这块奇异的“拦江石”,才使千年小孤山圪立于长江之中,由此它又衍生出一种精神,那就是独立江心,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