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地居鲁中,自古人文荟萃,名胜广被,真可谓人杰地灵,青州美景首推云门山。 云门山自古为齐鲁的名山,素有“东齐秀色”之称。山顶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洞穴,形状如门,人称“云门洞”。远远望去象一块洁白的玉壁嵌在云门山顶,所以有“云门拱壁”的美称。在其阳面西侧,有一天然石缝,称“云窟”。每到夏秋时节,云雾从云窟中冉冉生起,穿云门洞而过,景色极为壮观,“云门山”就是因此而得名。
我小时候也曾去过云门山,但那时却谈不上什么游玩,只是看看蓝天白云、红花绿树,再就是追赶飞过眼前的美丽花蝶。然而现在毕竟与那时不一样了,人长大了,感受也不同了。
清晨,我与约好的伙伴驾车驶向云门山,一个小时便到了青州城。在快餐厅吃过早饭后,我们继续向云门山进发。现在交通如此方便,不象儿时,必须如过年一样早起。不一会就到了云门山脚下,我用新奇的目光注视着这座古老的山,一个暂新的生态型广场展现在眼前,原先高低不平、残缺不全的石路被整齐的青石台阶代替,在山脚下还建了一个牌坊模样的山门,上书三个闪光金字“云门山”。
为了对故乡这座名山的一个更透彻的了解,我们聘请了一位导游员。 开始登山了,我不时用手摸摸路旁的石碑古树,仿佛眼前一切都曾见过,还是在梦里见过……
第一站是观寿亭。它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亭子上方绘有“八仙”、“寿星”、“观音”图案。亭内的六个石鼓形石凳上分别刻有貂蝉、西施、卓文君、李清照、王昭君、班昭的图像,雕工细腻,线条流畅。以前在这里,能看到云门山大寿字,所以得了“观寿亭“的美名。由于树木的生长,现在已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给巨寿增加了几分神秘感。
再往上就是望寿阁。云门山自古以来就是佛道两家相争的地方,望寿阁就是很好的例证。望寿阁为元代建筑,以前叫“灵官庙”,有灵光菩萨的塑像。后来时迁事异,社会盛行道教,这里又改为“望灵观”。多次毁于战火中,于84年重修,改名“望寿阁”。在此“兵分两路”,一条是通向东阆风亭,另一条是连接大寿字,我们选择的是东线。
山腰东侧有一“万春洞”又名“希夷石室”俗称“陈抟洞”,是为纪念陈抟而开凿。洞内南边有陈抟枕卷侧卧像一尊。卧像生动传神,一进洞就有一种神秘庄严之气氛。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其为“希夷先生”,这就是“希夷石室”名称的来历。至于“万春洞”这一名称,本地人称陈抟一睡八百年方醒。长生不老、这可能就是“万春洞”最好的解释吧! 当地有“摸摸陈抟的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的腚,一辈子不长病。”十分遗憾,洞口已被拦住,没能与陈抟老祖近距离接触。
终于到了山顶了,眼前顿时开阔了,遥望山下,一块块整齐的田地排列成铅笔盒大小。四周有很多雾样的云气荡来荡去想与游人捉迷藏,随着清风白云就能找到“云门”。“云门”上面的石壁刻有“大云寺”三字,大云寺虽已荡然无存了,但洞的传说我还记着。
明朝青州衡王府衡王有一个女儿,才华出众,人称“咏絮公主”。那年公主正值豆蔻年华,许多公子王孙都来攀亲,但衡王夫妇爱女如掌上明珠,不愿意轻意许婚,公主也要自己挑选一个品德兼优,有才能的如意郎君,就说,谁能在南山上挂一面能在王府绣楼就能看清的镜子。就嫁给谁。凡年龄在16-25岁的青年都可应试,并让父母写成告示公布于众。公子王孙,富人子弟听到这一消息,都争先置办铜镜,有的竟不惜卖掉家产。铜镜铸造的如此之大,数十人才能抬上山,令人悬挂山上,但终因相距太远没有阳光反射,在王府难以看到,公子王孙。富人子弟都败下阵来。这时青州城西南井塘村的一个小石匠,说他能办到,并说十天后来回话。小石匠就带了锤钎。凿子等工具来到云门山“大云顶”底部早已看好的地方,凿了起来。他不分昼夜,终于在第十天的早上,打出了一南北贯通。高阔数丈的大洞,该洞衬着山后的阳光,从衡王府邸望去,恰似一个高悬太空的“铜镜”。小石匠聪明。坚韧不拨的毅力感动了公主,这位“咏絮公主”虽然出身名门,却心地善良,不重门第之分,她决定嫁给小石匠。衡王夫妇因有言在先,拗不过女儿,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公主下嫁后不靠嫁资生活,与小石匠勤俭持家,至今是村中的一段佳话。
从云门洞南侧向西20米处就是云窟,为一天然石罅,深邃莫测,以前我们都叫做无底洞。方志秩事有记载,说其中常有白云溢出。还有个李道人独步云门的故事呢!
相传隋朝有一个李氏人家住在青州城内,其年五十时,子子孙孙都来拜寿,他对子孙们说你们不用带什么寿礼,只要带根又长又粗的绳子就可以了。当他大寿这天孩子们都把绳子带来了。他让人把绳子连接起来,在无底洞上架起了一个大辘轳,在绳子的一端挂上一个筐,他坐在里面让人满满往下放。人们放了好常时间发现没有了动静,就把筐拉了上来,筐里面已经没有人了。李道人坐筐到了石罅底部,看见有石缝中有光线隐隐射出,便下筐顺裂缝往里走,发现里有一个大空场,中有两间茅屋,屋外种着奇花异草。这时,他突然饿极了,闻到泥土芳香扑鼻,不禁抓了两把土吃了下去,肚子奇迹般地不饿了。屋里住着一位神仙,他就拜仙人为师学习医术,有一次神仙出去七天,反复告诫他不要推开屋子的后窗。六天过去了,他没开窗子,第七天他实在忍不住了,打开窗子一看,原来外边就是青州城。他出去一打听,时间已过去几百年了,李家的子孙早已死光。正值青州流行瘟疫,他就给人治病,治愈者无数。
云窟西边是云门山石窟造像群,有石窟5个,造像272尊。虽然没有驼山石窟造像有名,但它拥有青州一绝,隋雕菩萨的合欢图。
在云门洞北面西有一巨大的摩崖石刻“寿”字,被誉为“云门献寿”,是朝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为衡王祝寿时所书,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云门山的镇山之宝。字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有2.3米。人攀其上,足蹬寸勾,上不着寸顶,所以青州人有“人无寸高”的俗语,人们常说“南佛北寿“,北寿就是青州的大寿字,是取义给老人祝寿时的“寿比南山“的意境刻出。在青州至今流传着“雪蓑献寿戏衡王“的神奇故事。
当年,青州衡王祝寿时曾发出告示,谁送给他的寿礼最值钱最名贵,就让他坐寿宴的首席首座。一时间青州文武百官,豪绅贵族,抬猪羊,携厚礼,争富比贵,蜂拥而至。但到了最后,却没有一人敢去首席就坐。时近中午,寿宴马上就要开始了,所有人都注视着空着的首席首座,互相猜疑。这时,只见从王府门外进来一人,是穷道士雪蓑。他进了王府之后,旁若无人,竟径直走向那宝座,安危而坐。百官惊愕不已,责问他献了何等宝物,敢如此傲慢?雪蓑微微一笑,让全体宾客都到院里观看云门山景。众人南望云门,只见在云门洞西侧的悬崖处,有一金光闪闪的大寿字凸起在峭壁之上,光芒直逼衡王府,众人都被这种神光仙迹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多时,衡王细看那字,却发现寿字下面的寸中缺少一点。衡王心急,不知道怎么办好。雪蓑笑着说,你们不辩贤能,那一点就随它去吧。衡王哀告再三,雪蓑这才要来两匹绸缎,让众百官一齐撩水磨墨,雪蓑把两匹绸缎郑作一团。向墨盘一抹,信手向南抛去,绸团凌空飞了五里。直朝大“寿“字而去,正好补上了那一点。随这这一点的形成 ,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据说这道光向北照射到渤海之滨,因此,在青州城北便出现了寿光县。这雪蓑在寿宴上大吃大喝,出尽风头。衡王一面吃酒,一面盘算着雪蓑一共用了多少金子,才铸成这个大寿字,心中好不得意。筵席一散,便乘着酒兴,率百官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上了云门山。到寿字前一看,哪有半钱金子,况是用红泥糊在山崖上,外边贴了层麦秸皮儿!那闪闪的金光,都是太阳映着麦秸儿而发出来的。衡王这才知道被雪蓑戏弄,恼羞之余,却又舍不得这个大字,于是找来青州著名石匠,将寿字刻出,字是留住了,那金光却永远消失了。
我们还游览了三皇殿、天仙玉女祠、玉皇阁等景点,经过望寿阁,沿石阶下山。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收益非浅。回首望去,云门山又隐在云雾之中了,她虽不高,却如此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