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祭祀大殿
位于庙院北端,座北面南,为正方形花岗岩石材建筑,汉代造型风格,色调以青灰为主显得宏伟、古朴、庄严,是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
61功德坛与“中华同心碑林”
功德坛位于庙院西侧的陵轴线上,东临轩辕庙,西望黄陵县城,南对印台山,北接陵道。功德坛的主题是缅怀黄帝的功德和业绩。圆坛直径54米,东西设天鼎、地鼎,中心置人鼎,鼎高一丈三尺,中如十石瓮,均用特殊石材雕成。环壁上的浮雕,表现黄帝及炎黄子孙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造型古朴的石人手执黄帝时代的发明成果和宝物恭立,12神分立东西两侧。坛南崖面上,是用花岗岩石料拼嵌、镶刻的神人与龙、虎、龟、蛇、凰、鸟等的组合浮雕。
中华同心碑林,占地1367.2平方米,每座碑高3米,宽2米,占地42.75平方米,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各立一碑,从东、北、西三面环抱着功德坛。碑林外松柏环卫,呈现出向心、上升的气势。
62陵园阙门与卧碑
同样是汉代古建风格,古朴、庄严、大气,全部用花岗岩石材构筑而成,是进入黄帝陵陵园的必经门户。阙门内有一块天然花岗岩石卧碑,是陵园的标志,卧碑上的标志符号和石斧,把游客的思想引向远古。
63黄帝陵墓
仍保持着历史风貌,只在下部修了一个很低的四方平台,象征“天圆地方”与“天地相合”。墓碑用花岗石制成,造型古朴,和古柏一起营造出肃穆、凝重的气氛。
64龙驭阁
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三、黄帝黄城景区(溯源)
除黄帝陵桥山中宫外,宫东宫(震,阳洼村)、西宫(兑,张寨村)、南宫(离,南城塔)、北宫(坎,孟家塬村)、东北艮宫(呼家湾峁盖)、东南巽宫(郭家洼村)、西北乾宫(韩塬村)、西南坤宫(故城塔)及附近,分布着众多黄帝圣迹遗址,是您溯源的重要去处。
65长寿山(黄帝出生地)
黄帝出生地长寿山,位于轩辕庙东南、黄帝黄城巽宫——郭家洼背后的桥沟塔。史载黄帝“生于寿丘”,即此处。昔“少典氏娶于有乔(音轿,虫旁)氏,”与黄帝的母亲有乔(虫旁)氏女附宝结合。附宝感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怀胎24月,而生黄帝于长寿山。黄帝“生而神灵”,“紫气充房”,“身逾九尺”、“日角龙颜”,很小时就能说话,幼年时聪慧无比,长大后勤勉努力,能知阴阳生死的由来与道理。
66梳妆台(嫘祖织帛处)
位于桥山(中宫)对面的南城塔(南宫)。传说黄帝时候,这里有一片很大的桑园,嫘祖——黄帝的元妃,就住在这里,采桑、养蚕、织帛。嫘祖因为是中国丝绸的发明人,被后世尊为“蚕神”,神话里就有黄帝战胜蚩尤后“蚕神献丝”的记载。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在南宫原址修建了嫘祖庙,由于年代久远,庙宇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夯土高台,民间称其为“嫘祖梳妆台”。
67白水泉(黄帝取水处)
位于南宫周家〖HT5,6”〗土〖KG-*3〗瓜[HT5]村东侧的石崖下。自石崖上一方孔哗哗地四季淌出清冽的泉水。泉成方形,也是在石头上凿出的。水注入方池中,欢快跳动,激起白色的泡沫,就像小麦磨面后剩下的麸皮。传说黄帝的妃子是白水人,因思念家乡得病,想喝家乡的水,黄帝就派人挖水沟,被称为“黄渠”,遗址在黄陵南塬——候庄塬上。黄帝的诚心感动了水母娘娘。水母娘娘就让杜康在白水的水中撒上麸皮,让黄帝看,哪个泉水中有麸皮,那个泉就是白水流过来的水。黄帝派人找到这个“有麸皮”的泉水,取水解了妃子的思乡之情,就把这眼泉水赐命为“白水泉’。
68校场坪(黄帝练兵处)
在南宫以南,今南城塔的顶部,为一开阔的平台,中有一壕叫“校壕”。传说是黄帝当年“修德振兵”,身先事卒“一马三箭”不落空,训练熊、罴、虎、豹之师的地方。黄帝在出征讨伐蚩尤之前,还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和誓师动员大会,场面壮观。
69仓颉造字处(岩画、石刻今可在?)
黄陵县城东边有个暖泉沟,顺沟进四五华里,便是有名的仓颉造字遗址。过去这儿有许多岩画和摩崖石刻,但是人们都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相传这就是仓颉造字留下的痕迹。传说,在黄帝时代以前,天上看不清太阳,也看不清星星和月亮,到处能听见的是狼嚎鬼叫,人们胆战心惊,在昏暗中痛苦挣扎,用结绳以记事。黄帝认为这是没有文化的缘故,于是便命史官仓颉造字,把洪荒时期的史实记载下来,据《春秋元命苞》上讲:“仓帝史皇氏,名颉,姓候冈。龙颜侈哆(chǐduō),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仓颉为完成使命,决心创造一种代替结绳记事的符号。他经常深入民间,远游名山大川,对自然界的日、月、花、木及鸟兽的足迹等,一一依类画形,受到启发。后来,他又对搜集的符号修订、补充,创造出中国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传说仓颉将文字创造出来后,“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仓颉也因造字有功,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