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天晚上,朋友突然告诉说,第二天上午要去黄帝陵祭祖。我听说过黄帝陵的许多故事,早先也看到一些介绍,这次能在清明节去拜谒,自然非常高兴。
原说在早晨七点钟吃饭、集合,可我早早就醒了,起来收拾好东西,坐在屋里等候着同伴。这时我有些茫然,守侯着寂静,说不上是什么心情。我对黄帝的事情知之甚少,不像祭孔那样,清楚地知道那位圣人的贡献。如今,要去给一个原始社会的帝王祭奠,而且是公祭,心里多少有些不解。
简单吃过早饭,带上那块“癸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纪念”的金牌,随着安排好的车辆踏上了奔赴黄帝陵行程。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北的桥山上,地处陕北,在西安与延安的中间,距西安大约200公里,行车需要两个多小时。而公祭活动一般安排在黄帝陵轩辕庙前广场上举行,所以要早些赶到那里。
车队沿着修建一新的高速公路向陕北挺进。向北行驶不久,便离开秦川,进入了山区,而一路的高原风情也越发浓烈起来。车在山沟里拐来拐去,似乎没有尽头一样,让人感受到有些疲惫。从车窗看去,这里山地不像西安那样富有雨水,干涸的黄土细粘而坚实。虽说这里到处是黄土,可并没有给人松软的感觉,那峭壁般的黄土坡看似岩石般的坚固。眼下,一道道岭,一道道坡,还没有绿起来,沉寂的山野里蒙着一层细绒浅黄,散落着一些开放的梨花枝,给山景添了几分乍暖的秀色。虽说这不是经典的黄土高原,但我初次看来,黄土风情的印象也蛮深刻。
坐在车上,靠着敞亮的玻璃窗,看沿途的景色一幕幕闪去。沿路上,不少桥梁上挂起大幅标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炷祭黄陵。”让人觉得这个日子庄重不凡。
过去常把“我们是炎黄子孙”挂在嘴边,但为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黄帝怎么伟大,伟大到什么程度,却了解的不多,不过是人云亦云。如今来祭奠黄帝,应对自己的祖先多作些了解,一种探询的心思浓了起来。好在行前朋友送给了一本关于黄帝的书,拿出来翻看了,才对这位祖先有了些印象。
轩辕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具体生卒的年代不详。不过从已有的资料考证,黄帝居位的时间距今已有4986年的历史,由此可以想象一下黄帝的生足年代。有趣的是,黄帝的降生也和上帝一样,有许多神秘的传说。典型的传说是,“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25月,生黄帝于寿丘。”这里说的附宝,就是黄帝的母亲。不过,还有一种较为客观的说法,黄帝是少典族与有乔氏的后裔,因有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氏,生黄帝。”
炎、黄二帝之所以成为古往今来被尊崇的人物,在于其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据说,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地区已形成了许多部落,其中有炎、黄两大部落。炎帝族的祖先神农氏发明了种植谷物,较早开始经营农业。到炎帝时,进一步发展了山耕农业,做陶器,织麻布,研医药,并成为部落的首领。与此同时,黄帝部落也发展强大起来,并且征服了炎帝,成为两大部落的共同首领。黄帝居位期间,在发展种植业同时,积极推进文明进步,发展了制衣,掌握的火的使用,特别是煮食和烧烤,发明了粮食加工,开创了医学,发明了文字,伐木建造房屋,制造了车和船,建立了宗教等,并且在与其他部落的战争中占据了大面积的领土,建立了华夏文明,因此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据说,黄帝活了110岁,逝于荆山,葬于桥山。
九点多钟,我们抵达了黄陵县,赶赴黄帝庙前的公祭广场。此时,整个广场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宏大。陪同我们的人说,每当清明祭奠轩辕黄帝的时候,桥山黄帝陵人山人海,黄陵县城也就万巷人空。祭奠活动先是政府组织的公祭,然后民间的祭奠活动。
上午9:50,典礼正式开始,肃立之后,放礼炮34响,这是代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区的儿女心声。典礼开始的时间之所以确定这个时分,也与祭祀仪仗队中的九龙五幡旗一样,有其原因。九龙五色意味着九五至尊,九龙朝宗,是至高无上的。随后,陕西省长宣读癸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文,随后各界人士代表依次献花篮和面花。面花就是用白面制成的各式各样的花样,是当地民间的风俗食品。
祭祀仪式完成以后,进入黄帝庙去祭祀。黄帝庙也叫轩辕庙,相传最早建于汉代,在古老桥山的西麓,唐代重修,迁至东麓,就是眼下的位置。庙宇坐北向南,呈长方形。庙门以汉风为基调,歇山顶,石柱、石墙,进门台级也用花岗石制成。整个庙宇建得气势宏伟,气度非凡。走近门前,见门正中写有“轩辕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力震四海,恢弘不已。进了庙门,迎面是一棵巨大的柏树,树高19米,树围11米,枝叶茂盛,苍劲有力,堪称柏树之冠。这是轩辕黄帝时期种植的柏树,所以叫“黄帝亲手柏”,树龄已经有5000多年了。庙宇院落被春日的风情笼罩着,雪白的梨花丛丛开放,给这肃穆的庙宇披上了娇艳盛装,若是细细闻起来,空中还飘荡着丝丝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