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黄帝陵冢
黄帝陵墓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面积约200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直径为16米,外围八角形青砖花墙,象征八卦与黄帝统驭八方。黄帝陵古称桥陵,这是因为,山下沮河水从西缓缓而来,恰好绕着陵寝旋转一周奔东而去。如果站在陵寝所在地的山上,向东西两边观看,清清沮河水就像从山底穿过。民间传说,桥山是站立的凤凰,水穿山而过,是名符其实的“桥”。黄帝陵居此后,凤凰下卧,水才绕山而过,但桥山之名保留至今。陵因山而得名,故曰桥陵。元代张三丰有“披云履水谒桥陵”的诗句,清代毕沅曾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1942年,陕西省第三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区别,遂改称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此后,黄帝陵一名一直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黄陵县。
42陵前大钟(祭祀大钟)
在黄帝陵祭亭东侧,悬挂着一口大铁钟。此钟系丙子(1996年)清明节,由黄陵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四镇八乡及各界11万守陵儿女捐铁捐款所铸。钟高1.95米,重5000市斤,分别象征了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和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文明史。“鸣钟告慰先祖,求得保佑”的新民俗,即以此为基础形成。
43龙角柏
黄帝陵背后高坎之上,龙驭台前山脊左右两侧,对称地长着两棵干而不枯的古柏。此柏枝杆旋纹而上、直指蓝天,又恰位于桥山龙脉之上,被称作“龙角柏”。1992年12月25日,香港李汉生先生捐款10万元人民币,予以保护。
44朱雀展翅
上海易经学会会长张志哲教授说:“黄帝陵是中国风水理论的最佳例证。”怎样体现“最佳”呢?
站在龙驭台向南看,沮河环绕,南山(南城塔)以电视转播塔为制高点分别向东、西两翼展开,东边山脉直抵印台山,西边到达南城村,宛如“朱雀(展翅)翔舞”。张三丰拜谒黄帝陵后,站在桥山上朝南看,惊喜地称其为“凤阙”。他将黄帝陵山环水绕的形势比作“仙岛”,留下了“巍巍凤阙迎仙岛”的美丽诗句。
45玄武垂头
站在龙驭台向北看,孟家塬塬头很像一个高高凸起的圆龟背,龟首顺着山脉向下,跪拜中华始祖黄帝陵,而那层层梯田和山道交错,恰似青蛇绕龟,合成了“四灵”中的玄武形象,被世人称奇!
46龙首
黄帝陵“四灵拱卫”。那么,它的“青龙”和“白虎”又在哪里呢?
原来黄帝陵是“大风水”,“青龙”和“白虎”在几十里以外;黄帝别号“归藏氏”,这些地名还有些隐讳。如果你去延安,顺着黄帝陵东的“龙湾”走上125公里,就会路过“龙首村”。这里,龙首山从西北塬上下来,逶迤延伸,形成一个大弯儿。山势昂扬,如巨龙抬头,这就是黄帝陵风水的“左青龙”。说它隐讳,是指它只言“龙首”而不直表“青龙”也。“青龙蜿蜒”,沮水纡回,有首有尾,明代邑人张举称龙湾为“龙尾湾”,“龙尾”就在轩辕庙内。而龙首山,则传为龙头所在地。
47虎尾
在黄帝陵西侧,还有一个与“龙首”村东西对应的“虎尾村”(全名“老虎尾巴村”),距黄帝陵5公里。从西安乘车来黄陵经过的最后一个隧道是“虎尾隧道”,“虎尾村”就在那一个安详俯卧的虎尾山山梁尽头。这就是黄帝陵风水“右白虎”之所在。
48黄帝陵园古城墙
黄帝陵园古城墙,是在黄帝黄城中宫遗址上所修。西汉时,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年)“祠黄帝于桥山”,“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王莽新政,“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位于上都桥寺(田旁)。”现存陵园古城墙环山一周,直抵西麓(汉唐时轩辕庙在桥山西麓)。东、西城墙夯土而成,墙高壕深,高大巍峨;南、北城墙堑削填充而成,蜿蜒曲折,垛台相连,实是发思古悠情的好去处。
49桥山远古堑壕
在黄帝陵园古城墙东、西的山梁上,分布有一道一道堑断山梁的深壕,东、西各有五道,被称作“东五壕”和“西五壕”。有学者认为,这是远古人类“巷战”的遗迹。这说明黄帝陵桥山,从远古开始,就享受着最高级别的拱卫,所以《山海经》中才有“射者不敢射,畏轩辕之台”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