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大部队的会师又费去了不少时间。“老实巴蕉”的呆在广场上真的快被晒焦了,“灵活脚滑”的溜到了人民大会堂,吹冷风去也。
游览故宫的时间也就缩水为一个半小时,而且走的只是中轴线。我还记得第一次进故宫,门票才五元钱。里头后宫呀或者太监住的地方,以及皇宫文物,看了半天都不舍得离去。没办法,跟团嘛就这样。
天安门的外金水桥,被挤得水泄不通。暑假的旅行团毕竟多,一会儿大部队被冲散了。一前一后的俩导游,全没了影,旗子也不见踪迹。其实只要让大家在午门外等候,不就得了。不会是等着挨斩吧,俗话不就说啦,伴君如伴虎。所以无事不登三宝殿。
——“小领导”呛了一句,老爸又开始“花胡兰”了。
——那你说说,什么是三宝殿?
——不就是佛门里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之类的吗?
——非也,非也!郑和七下西洋知道不?在东南亚人们把供奉郑和的庙,又叫三宝太监祠。告诉你吧,这三宝殿,就是指皇宫里的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
正说着,“领导”(此领导,领队和导游是也)来电指示,过金水桥的撤回集合,真是“劳民伤财”。待我们杀出重围后,又指令午门外候旨。但慌乱中,我依然提请“小领导”注意,过了天安门后的端门和午门,与我们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渊源之处,并推荐他读一读东博书院的博文《端端正正过端午》。文章中说,午者,端端正正也。有意思的调侃是,妻子下岗——午休。
上天安门城楼,这会儿就没时间啦,要顾全大局的,即便别人不说什么,我家“小领导”这关也不好过地。
肖导等点齐人数后,才去办票,在漫长的等待中,让人抱怨起了她的组织能力。随后的行进中,只能匆匆而就。反正到处都是人,三大殿啥也看不着。当年没有相机,只在天安门外留影,这回就着“壳子”过了把瘾。人头攒动的金銮殿外,“大小领导”趴在窗外“偷窥”了起来。特别是在交泰殿的窗外,对着皇宫内“俭朴”的卧室,嘘唏了起来。
“朝觐过”太和殿的丹陛和皇帝宝座,“小领导”恍然大悟道:原来“陛下”的本意并不是指高高在上的皇上,而是丹陛之下的臣子哦。
——那么“阁下”呢?
——源自于明朝的阁老制?!
——“足下”?
——来自春秋时期,重耳木屐的典故。还有殿下哪!
孺子可教也!
问答中,殿外却传来太监李莲英的“例行公事”:有事奏本,无事退朝。忽闻左宗棠大呼:启奏老佛爷,新疆出事啦!
……
晚上,诺富特饭店,
新疆发生不幸事件的传闻四起。
七月五日,农历五月十三,果真是不祥之日,跟饭店里诸多外国宾客云集无关。
“崇洋媚外”的“小领导”倒把这当成他的“英语角”。电梯间,大堂中,乃至餐厅里,都是实习演练的“好战场”。有一回早餐,坐我对面的老外,叽哩呱啦地像是和我说话似的,一句都不懂直摇头,后头的“小领导”跑来当翻译,才知道她是在为待会儿来的朋友占位子啦。
瞧瞧!这种事不光是咱们国人的专利吧?!以后“假洋鬼子”们别动不动就把“国粹”上纲上线的,人无完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