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的南边,前门大街。
一条整修过的古大街,信步踱进了正阳桥牌坊,有点像丽江古城的街市,还没开业。经过大北照相馆、北京景泰蓝紧闭的店门,全聚德起源店则灯火通红,人头攒动,相对天安门边冷清的那家(东来顺相邻的)真是天壤之别。“大领导”原本也想去挤人潮,我告诉她先别急,咱们行程上也特意“钦定”。哪知后来去的是和平门店,虽说那不是最地道的,却是正宗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址兴建的国营店呀。
说起“全聚德”烤鸭,那才叫“地球人都知道”,几乎成了北京的形象“代言人” 啦。三间“老门面墙”一九九二年扩建时,幸好没有一推了之,移存于一楼店堂的东侧。如今可是宝贝似的,相隔十五年。那会儿嫌着寒酸的老店面,时过境迁了。清同治年间的门面——“老炉铺·鸡鸭店”,虽没有全聚德牌子亮堂,却更接近于市井风情。
咽下泛滥的口水,就着飘香的烤鸭,准备“意淫”时,却闻到了一股混杂着酸狐的浓洌香水味,若不是惧怕手戴红袖箍的突然现身,非把吞下的全给还出来了不可。这或许就叫做矫情吧!反正“大领导”笑骂了一句:看过矫情的,没看过你这样矫情的。
紧走几步,逃也似地。来到的是“都一处”门口,店外“站岗”的居然是乾隆皇帝(雕像),进去一看是做烧麦的。烧麦其实是一种山西面食,原叫梢麦,因偶然且不知内情地招待了 “微服私访”的乾隆爷而得名,皇帝金口玉言:萧萧除夕夜,京都尚有好酒好食的恐怕也就只此一处,我看你这店就叫都一处吧。据说得到皇帝老儿送来匾额的山西商人王掌柜,赶紧叩拜天恩,并把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布包裹起来,连皇帝进来的柜前也从此不舍得打扫,有如“追星族”保存着“泥点子”,或是跟毛主席握过手的从此不洗手一样一样的。久而久之,店堂堆起了三尺厚的尘土,文人骚客美其名曰:土龙。
不过,还甭说,从此之后,“都一处”生意红火,兴隆发达。后来“副业”也就不做了,专营烧麦。有藏头诗赞曰:都城老铺烧麦王,一块皇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
从“都一处”出来,眼前一亮,西边红灯笼下的拱门闪烁着——大栅栏,不会吧!可上面明明写着:2009年北京特色商业街消夏节,又是一次歪打正着。
拐入慕名已久的大栅栏,“六必居”的门面虽然紧闭着,店前的街巷也在翻新,酱菜没尝着,但是明王朝宰相严嵩的字迹,还是值得慢慢一品的。何况这里头“必”字的那一撇,还跟“包青天”之称的海瑞有着撇不开的故事。
继续前走,张一元,步瀛斋、祥义号、瑞蚨祥、同仁堂和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播放地——大观楼(门前有一尊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的塑像),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可谓俯拾皆是,目不暇接呀。
一圈下来,夜已三更。一路买下来,吃下去的宵夜,都不知所终了。留待的则是回味无穷的北京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