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杂钞》云:“沙夹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鸣沙山、月牙泉确实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
亲近灵山神水,抚摸绵长心跳,我当亦鸣亦秀。
站在鸣沙山,鸟瞰月牙泉,我怎么就不能发出“天问”
这五彩沙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毫无道理而又有条不紊地出现在无垠的戈壁滩上,堆成一个又一个高高的沙山?为什么偏偏还要在沙山的怀抱中镶嵌一池千年不干的月牙泉?为什么打破了无情的铁律,山泉能共处、沙水能共生?为什么?
时间在流动。夜幕悄然落下。已是晚9时30分。我轻松地踩下山去。
又至鸣沙山脚,转身一望,一弯新月正好升起在我们刚刚坐过的山顶,与微光中的月牙泉呼应着、感染着。我心明了,我心静了,我又心动了。
上了旅游车,我频频回首,无限留恋。什么时候,我还能与之相晤?
带着“天问”,返回敦煌。我连夜翻阅“和谐山水”之缘由。一曰:“月牙泉是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而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的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遂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我似懂非懂。为什么非要查个水落石出呢?亲近了,领悟了,也就够了。鸣沙山与月牙泉,在我的梦中永远不会消失。
敦煌是个美丽富饶的小城,绿化很好,干净整洁,走在市区里你根本想象不出这周围全是沙漠,水源太伟大了,能创造出绿洲这样的奇迹。我们在宾馆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去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整个山体由细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