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
但是不是所有人对美食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称之为美食。
在南京逛夫子庙,光看风景,不吃东西的人恐怕不多。一方山水,一方风情。秦淮的山水,六朝的风情,您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品尝美味佳肴。
夫子庙的小吃店,铺挨着铺,门对着门,在古色古香的画阁茶楼里喝茶,品小吃,说东道西,多惬意啊。
小吃不是正餐,点心而非果腹,原本就是一种闲暇中的享受。夫子庙的小吃,“色、香、味、形、具”式式精湛,要模样有模样,要滋味有滋味,更有一种让人感受诗一般遐思和联想的情趣,让人馋涎欲滴。
秦淮小吃源于六朝(222~589),明清时期便有了名气。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喂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字里行间,可见当年秦淮小吃的景象。
夫子庙的小吃特别诱人,“秦淮风采”演绎出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六朝时期流传至今名点小吃有荤有素,甜咸俱有,形态各异。
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味小吃是我国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庙地区茶楼饭店,街边小吃,满目皆是,形成独具秦淮传统特色的饮食集中地。
如今,这夫子庙的小吃是越吃越红火,五香茶叶蛋、豆腐脑、鸳鸯烧饼、翡翠包、桂花糖山芋、蜜汁藕、……,几乎家家小吃店都有一个绝招,品种达300多种,令人眼花缭乱。
小吃名点,干稀相配,品种内容随着时令季节而翻新变化。
在夫子庙吃小吃,就是吃个"小"字,人坐的画楼小巧玲珑,吃的东西小来小去,就连餐具也是小模小样。
金灿灿,黄澄澄,绿油油,白花花,如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甜滋滋,咸味味,酸渍渍,辣乎乎,似磊落人生,百味俱全。
荤素果菜,随心所欲,春夏秋冬,各领风骚。
春天有荠菜烧饼、菜肉包子、四喜元宵 夫子庙小吃;
夏天有千层油糕、开花馒头、刨凉粉;
秋天有蟹黄烧卖、萝卜丝饼、鸡鸭血汤;
冬天则有五仁馒头、水晶包子、豆腐脑。
老牌的淮扬风味有口皆碑:有绵软味透、鲜嫩可口的干丝;咸甜适中、油而不腻的包子;香气扑鼻、余味浓郁的黄桥烧饼,香辣扑鼻的豆腐脑,人见人爱的的“什色点心”,每笼十件、五个品种,荤素兼备,甜咸宜人。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秦淮八绝,它们是:
第一绝: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
第二绝: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
第三绝:六凤居的豆腐涝和葱油饼
第四绝: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
第五绝: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
第六绝: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绝: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
第八绝: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此外,还有大名鼎鼎的状元豆
清乾隆年间,秦大士居住秦淮河畔每日攻书苦读。因家境贫寒,其母用黄豆加上红粬米、红枣煮好,用小碗把豆装好,上面加一粒红枣,给他夜间读书时充饥。因黄豆酥烂,颗粒完整,汁味浓香,甜咸适度,富于营养。乾隆十七年(1752),秦大士考中状元,人们就将他所食的煮黄豆称为状元豆,并成了秦淮小吃之一。而秦大士官至侍读学士,隐退回到南京,居住的就是现存的长乐路57、59、61号故居。
夫子庙的特色不仅有青砖小瓦、粉墙坡屋,张灯结彩的“老淮扬”,鳞次栉比排列着的是香气四溢、现做现吃的小吃摊,灯光下的动人笑靥,民歌式的招徕吆喝,为沉浸在灯影浆声中的迷幻秦淮带来了温馨和欢乐。
逛累了夫子庙的人们都喜欢到莲湖甜食店小坐,别看这里环境很一般,却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一家老字号。它以苏式甜点出名,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还曾被南京秦淮区风味小吃研究会评为小吃“秦淮八绝”!
特色有:桂花元宵、双色糕、如意糕、甜粥、千层糕、卷心糕、如意糕、青米糕、马蹄糕、豆沙米糕……看着玻璃罩子里的各色糕团,很多女孩子就走不动道了,当下买一块边走边吃,也是夫子庙的街头一景。
离“莲湖”几步之遥,还有经营秦淮风味菜肴和风味小吃的“奇芳阁”,集秦淮小吃之大成、有“晚晴小吃甲天下”美名的“晚晴楼”,想在两顿正餐之间点补点补的客人有诸多的“甜蜜”选择。
传统的秦淮小吃重油、重糖,不适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近二十年来,夫子庙小吃经营户陆续开发出一些新品种。
最近“秦淮八绝”小吃品种有了调整,原先的葱油饼、五色小糕 、鸡丝浇面、薄皮包饺、熏鱼银丝面、桂花夹心小元宵等小吃,被新增的小烧卖、小茶馓、回卤干、鸭血汤、汽锅乌鸡、油炸臭干、梅花蒸糕、雨花石汤圆等取代了。
鸭油酥烧饼色泽金黄、外形饱满、不含油。麻油烫干丝干丝细如银丝,松散不结团。回卤干中的黄豆芽形态完满状似如意。鸭血汤中的鸭血颜色酱红,有葱花点缀。每一道小吃送到客人面前后,服务员都要用标准普通话介绍该小吃的历史典故。
走进集秦淮小吃之大成的“晚晴楼”,扑面而来的有如催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和煦春风。清雅幽丽的江南丝竹,描绘出风清月朗、小桥流水的水乡神韵。
一只只青瓷带盖荷盏端放在彩绘的瓷碟上,更使人感受明清时期的茶馆风味。
也许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进餐自有一套进餐的程序。入座伊始先泡茶,主随客便,美食玲琅满目,客人各取所需。
有的喜爱广东式的药膳,人参、枸杞、红枣不一而足;但更多的偏爱清香扑鼻的“碧螺春”,在悠悠的丝竹声中神往太湖三山的青山碧浪、闲云野鹤。
一边品茗,开胃的小吃先上了桌面:先是冰糖葫芦,一串五个山楂,红艳艳的,山楂上面开了口,寓意“笑口常开”
择一处清净的雅座,泡一壶好茶,上几道精致的秦淮小吃,听一曲古筝、评弹……用“慢生活”的节奏度过秦淮河畔美好的一天,该是多么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