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村:鱼儿就是衣食父母
在冰窟窿旁边烤鱼吃?不亲身尝试简直无法想象。马林卡的几个伙伴从刚捕上来的鱼中挑选出最大的两条,其中一个人用小刀现场就开始剖鱼。不过他并不是像汉族一样开膛、去鳞,而是直接从侧面切下一整片大条的鱼肉来。我很佩服他们的默契配合。他刚刚把鱼肉切下,另外一个人就已经拿来了树枝,麻利地把鱼肉穿上。再往远处一看,原来不远的冰面上已经生起了一堆篝火!更为奇特的是,篝火居然是生在冰面上的。
问过马林卡才知道,原来这也是赫哲族人的习惯之一。他们世代渔猎,早就习惯了利用一切可以简便利用的自然资源。捕鱼结束之后,江边枯黄的柴草正是烤鱼的最好材料。
“尝尝我们的烤鱼吧!”好客的赫哲渔民并不把我当“外人”,递过来一块香味扑鼻的烤鱼。我轻轻地咬了一口,真香!
不知不觉中已经夕阳西沉了。晚霞把乌苏里江的冰面染上了一层金色,美得让人陶醉。劳作一天的渔民们收拾起家伙,带着丰厚的成果返回了村庄。
今年还没有下大雪,村子里的小路非常好走,远远望去,并不见高大的房屋。赫哲人的建筑很有特色,大多数人家的房子并不是直接盖在地表,而是“半地下”的,俗称“木格楞”,当地也叫“地窨子院”。生活在一年中小半年是冰天雪地的乌苏里江边,这种半地下的房屋特别实用。这种房子修建时,先在地上深深挖一个坑,在坑中建屋。下凹的房间积蓄热气,再寒冷的西北风也不怕。屋建好后,屋顶只高出地面1米多,所以从远处看村里最高的东西就是每家的烟囱了。这时,大多数的烟囱里都已经冒出淡淡的青烟。一看这烟,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暖暖火炕和热气腾腾的鱼汤。每家赫哲人的屋里多是一半房间、一半火炕,火炕等于给屋里装了个“大暖气”。在炕上放上个炕桌,大家吃饭、谈事都是围着这个炕桌进行。
一进马林卡家,果然温暖如春。他已近八旬的老母亲正坐在炕头上做针线活儿。我走过去一看,原来她在缝制的就是非常有名的赫哲“鱼皮服”。赫哲人自古有用鱼皮做衣服的技术。当然,不是所有鱼的皮都可以做衣服,赫哲人用的是胖头鱼、鲟鱼、大马哈鱼等鱼的鱼皮,而且要个头儿很大的鱼才成。这些鱼的皮肤虽然比一般鱼厚实,但想要它们柔韧如皮革,还要经过鞣制的过程。一般都是先把鱼皮去鳞,然后涂抹上油性物质,然后叠好、压平、脱水,说来简单,其中的工艺却颇为复杂。
用鱼皮做的衣服不但坚固耐磨,而且防寒透气,更不怕水,比现在户外用的“冲锋衣”还好。最好的鱼皮衣服是大鲟鱼的皮做的。大鲟鱼能长到两三米长,皮质很厚,非常结实。不过现在江里大鲟鱼的数量少了很多,以大马哈鱼的鱼皮作原料的衣服占了多数。
老太太一边缝制着那件用鱼皮做的背心,一边跟我闲聊着。我看到她面前还有几个已经做好的小挎包,有熊猫造型的、小鱼造型的等等,也都是用鱼皮做的。看见我在摆弄她做的东西,老太太很高兴,热情地让我买一个做纪念。她说,“过去我们做鱼皮衣服是自己穿,现在江里的鱼少了,做不出那么多衣服,年轻人也不愿意穿鱼皮服了。我们做这些小玩意儿,就是为了留住这门手艺,留个念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