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安龙是个好地方,在编辑《贵州旅游文化集萃·黔西南卷》中安龙的部分时,招堤、观荷亭、涵虚阁、半山亭、府试院、南明皇宫、明十八先生墓……一个个名词已逐渐在脑海里扎下根来。
7月25日-28日,因工作在安龙呆了四天,却只能在临走的那一早,走马观花,匆匆转了一圈。就是这匆匆的一圈,那些清幽朴素的灰檐瓦舍,古色古香的青石小巷;也足以让我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朴实的小城。
28日,要回贵阳了,为了一览招堤的风貌,清晨6时不到,我急急忙忙就跑去招堤了。
招堤距所住的泓芙蓉宾馆不到200米的距离。远远望去,是铺天盖地的深深浅浅的绿意。这一泓绿意中,一堤横亘,如长虹卧波,堤左是百顷稻浪,蛙声阵阵;堤右是十里荷塘,荷香绕城。招堤名为“招公堤”, 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总兵招国遴倡议修建,故名。后人仿杭州西湖“白堤”(唐白居易造),“苏堤”(宋苏轼造)之例,而简称“招堤”。诗记“清人招国遴,游击驻龙城。参议防洪患,筑堤捐俸金。心如湖水阔,德比芙蓉馨。世代传佳话,招堤中外名”(商奉先)。堤长300余米。堤东端耸立一座石坊牌楼,四柱三门,绿瓦青石,雄伟壮丽。过牌楼步入长堤,堤两侧绿柳如烟;堤下溪水缓流;堤南稻田直抵城厢;堤北荷花舞翠摇红,真是“水色涵山色,荷香杂稻香”(清.朱逢甲)。池中曲桥回环,连缀3座赏荷亭,中心一亭名“醉荷”,红栏黄瓦,画栋雕梁,彩绘斑斓,匾额是当代著名女书法家肖娴题写。招堤在春深时,垂柳夹岸;在盛夏时,池里荷花竞相开放,亭桥于花海,轻风过处馨香袭人。纪实诗赞道:“翡翠乱翻绿满塘,芙蓉含笑荡流香。人间孰道无仙境,泛艇怡愉古夜郎”(吴述宪)。
站在招堤上,立刻就被融入层层绿意中,远处是雄峻绵延的山峦作背景,近处有水波荡漾的湖面作镜子,荷盖千重、长堤小桥、亭台楼阁,如置身画间。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接天的莲叶,俏丽生姿的荷花。因了名字中有一个莲字,我自是很喜欢荷花,第一次面对这么一大片荷花,心情由欢喜、惊喜而狂喜了。
微雨还阴的天气,空气里游浮着一层被雨荡涤一新的雾霭,轻盈、鲜洁、清爽,还带着淡淡的荷香。湿衣看不见,落地听无声,不该是深藏古籍里宁静的诗情,而属于芸芸众生们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感。透过这层雾看湖里,则有一种镜中望月的感受。亭阁楼塔,青山翠树,烟云流泻;曲桥碧波,柳暗花明;一景一物沿着梦幻般的视野,慢慢浸入脑海里。
更加吸引我的是这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的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童拳。夏风吹来,这湖面便成了极艳极盛的大舞台,花叶轻摇,碧波微荡。
十里荷花,十里荷香,恬静淡雅如蝶翼翕动,似熹风猝涌,扑跌入怀,无限清逸、爽朗,就象啜了一口地道的都匀毛尖茶,心胸肺腑里鲜活地走了一遭,滋润了一道,心神就醉在那一心一意的自在里。整个的我就成了一首侠骨柔肠的抒情诗,诗情和画意一起疯长。此时每一颗观荷的心就是含苞素荷一朵,未定何时会砰地一声花开蕊吐,绽放成一片美景,一片叶子就是一个奇思妙想,一朵荷花就是一个警言譬喻。十里泛荷,十里的锦言绣句波光涌动,只恨脚下太慢,读不尽这风情万种。
徜徉在花海间,舍不得离去,而时间,却已飞速而逝,催促的电话,已是一再响起,恋恋不舍地,我离开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