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悬丝傀儡”,民间俗称“嘉礼”,是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独具匠心,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和绘画风格,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
泉州傀儡戏源于秦汉。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莲》、《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 700 余出传统剧目和由 300 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任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 “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