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封土的边界散落在封土堆周围。由于两千多年来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使基底内缩,在周围变成断崖形状,周长只剩下近一千四百米。
秦始皇陵原来的封土较现存的要高大得多。西汉记载,陵基底边一的长度是“周回五里有余”,可折合今两千多米。墓穴都在地表以下,但通常下葬后并不是再把土填平成跟地表一样平,而是高出地面堆出一个土丘。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这个土丘就叫做坟头。对于帝王,由于这个土丘往往很大,而且很气派,为表示出帝王的身份,专称为封土。随着墓葬封土的普及与发展,封土堆逐渐变的高大起来,形状好似山丘,因此墓葬的名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各类墓葬统称为“墓”,到了战国时出现了“陵”、“冢”、“坟”。秦始皇陵的封土是以山为陵的封土形式。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秦始皇陵是用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建造的,动用劳动力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有六分之一的劳动力每年要从事建陵工作。像秦始皇陵这样大的封土,用工之多,工程之大,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办到的,而且高土垒筑也不安全,容易被盗掘,于是就出现了以山为陵的形式。
从秦始皇陵封土的边界范围之广,可以看出封土堆的宏大胜景。边界的广大同样暗示着秦朝一统天下时的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