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山﹐歷來是川南佛教和旅游聖地﹐玉蟾山的八大景象和著名國畫家蔣兆和先生的心血之作《流民圖》曾使多少游客魂牽夢繞﹐留連忘返。
炎夏6月﹐筆者驅車來到玉蟾山上。據一同採風的瀘州朋友介紹﹐玉蟾山風景區有玉蟾聳翠﹑蟾望雙河﹑穿山峽石﹑仙人推磨﹑鳴鳳朝陽﹑經石風動﹑飛龍出洞﹑龍池碧波八大景象﹐像八顆珍珠鑲嵌在風景區內﹐熠熠生輝﹐牽動著游客的匆匆步履。
景區還有玉蟾﹑大茅坪﹑椅子山﹑古佛山﹑月亮岩等10余座山峰﹐山下九曲﹑瀨溪﹑馬溪三河如碧帶環繞﹐嶺峰怪石與蒼秀林木映襯﹐明代摩崖造像與現代人物浮雕結合﹐讓游人在歷史長河中徜徉﹐在蒼翠林木中陶醉。
據史料記載﹐從唐代景福二年起﹐已建有圓通寺。每年觀音盛會﹐川南各地香客游人雲集于此﹐誦經作法﹐盛況空前。到了清代﹐山上寺廟林立。羅漢街內一臺一重殿﹐一級一重天﹔廟宇巍峨﹐氣象萬千。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小和尚不消數”。暮鼓晨鐘﹐青煙繚繞﹐香客如雲﹐佛事之盛﹐令人嘆絕。在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古建筑毀于一旦。如今圓通寺遺址上幸存的佛像石刻和摩岩造像400余尊依然吸引著善男信女。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明代石刻﹐大者盈丈﹐小不滿尺﹐風格各異﹐造型生動。其中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悟道圖﹑十八羅漢漂海圖等都是石刻藝術的精品之作。
穿過羅漢街﹐登上峰頂﹐極目遠眺﹐群山如屏﹐房舍如林﹐江河交錯﹐清涼之氣沁人心脾。峰下蟾池﹐石均似蟾﹐或高或低﹐或立或臥﹐或相視鼓噪﹐或蹲而欲縱﹐栩栩如生﹐相映成趣﹐令人遐想萬千……怪不得蔣兆和先生曾贊譽道﹕“石如玉﹐山似蟾﹐奇峰妙景甲川南”。
筆者來到了神往已久的《流民圖》浮雕前。浮雕長40米﹐高3米﹐配有銘文和蔣兆和先生石雕頭像﹐氣勢磅礡﹐氣韻流暢。用石刻浮雕再現國畫名作﹐的確在中國雕塑史上難得。畫面上﹐100多個人物在日軍鐵蹄踐踏下﹐失業彷徨﹐飢寒交迫﹐流浪賣唱﹐病中呻吟﹐死亡掙扎……佇立良久﹐我們都沒有說話﹐筆者眼前似乎映現出一幅幅扶老攜幼悲慘逃亡的場景﹐聽到了一聲聲驚天動地的怒吼﹐浮雕是瀘州家鄉人民對先生的最好懷念﹐也是為後代留下的一部歷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