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号上午一出南京西站,我们就登上“游四”号公交车,直奔游览的第一站——雨花台。旅游业显然是南京的一个重要产业,看得出当地政府花了很多心思在这上面。比如我们乘坐的“游”字号专线,就是专门穿行于各大景点和交通枢纽之间的,以方便对南京人生地不熟的游客。
巴士穿行在南京城区,我也透过车窗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仰慕已久的城市。看了半天,终于明白了“地域差别”的含义。虽然这座六朝古都贵为江苏的省会,虽然它的马路也宽阔整洁,虽然路旁也有高楼大厦,虽然商业区也是熙熙攘攘,但感觉就是和朝气蓬勃的上海不一样。或许因为这里曾是所谓的“六朝金粉之地”吧,南朝那六个偏安政权的统治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有种没落、萎靡甚至荒凉的感觉。
当然南京也有让上海望尘莫及的地方,那便是井然有序、鲜有拥堵的交通。我们的巴士只开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纵贯了整个城区,到达了位于城市南部的雨花台。车还没停稳,我就从透过车窗看到了这个全国最大的烈士陵园,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里博大肃穆的气势和南京“小家败气”的城区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其实雨花台历来都是南京的一处名胜,风景宜人、气势宏伟。只是在1927年至1949年间不幸变成了血雨腥风的刑场,据称共有十万多人在此被国民党政府处决,其中大多是中共的地下党员。因此解放后南京市政府便在这里建成了烈士陵园,表达缅怀之情。
一进大门,便是一段几十米宽的大道,通向著名的雨花台烈士群雕像。沿着大道向前,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在红花的衬托下,一种不知名的绿色植物被拼成了“雨花台”的字样。花坛前是高高矗立的旗杆,上面自然是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过了花坛,我们拾阶而上,去瞻仰烈士群雕像。这组塑像共刻画了九名烈士的形象,其中还有妇女及未成年的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们不但没有丝毫畏惧,眼神中反而充满着希望,好像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
站在群雕下,心中竟隐约有一丝愧疚之情,不禁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难道真的就是烈士们当年为之浴血奋斗的新中国吗?烈士们矢志要去解放的底层劳动人民,今天的生活究竟如何呢?烈士们念兹再兹的复兴中华伟业,而今又实现了多少呢?而以无数烈士的生命为代价建立起来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真正的要求之间又相差了多远呢?细细想来,我们这辈人还真有点对不起那些英勇就义的烈士,这“接班人”当得并不合格。
瞻仰完群雕像,我们选了一条林荫小道继续往前走。或许是因为没到旅游旺季,或许是因为这个地方已和现今的时尚离得太远,午后的雨花台是宁静的,也是孤独的。原本以为随着“保先”运动的兴起,这个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会被各种各样形式主义的活动挤得水泄不通,影响我们参观的兴致。现在看来那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除了把这里当作锻炼场所的老年人和偶然看到的几个旅行团,这个无数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似乎已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走在长长的林荫道上,有时前后竟然都没有一个人,四周只能听到我们走路发出的沙沙声。“这里还真是烈士安息的好地方啊”,我苦笑着说。
走出林荫道,就到达了烈士纪念碑下。这里的人似乎多了一些,但大多只是簇拥在小摊前仔细挑选这里的特产雨花石,纪念碑前依然是冷清的。再往前走,参观了烈士纪念馆。里面有建国以来几乎所有重要领导人的题词,有许多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的事迹,甚至还展示了国民党政府折磨烈士们的刑具。而唯一没有的,就是人气。走在空空荡荡的大厅里,顿时有一种时空错位之感。那些长眠于此的烈士,看到今日中国如此的现状,自然不会满意,他们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血白流了呢?而现今“一切向钱看”的中国人更是不会来到这儿浪费时间。瞻仰烈士?清明“七一”的时候搞形式主义没办法或许会去一次,平时哪有那闲工夫啊,捞钱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为我们创造捞钱大好条件的烈士们,只能说声抱歉啦。
走出雨花台,心里很是复杂。既充满了对于烈士的崇敬,也为一个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如此冷落感到无奈。想起刚刚买学生票时,售票员还对我们的学生证左看右看,打量了许久,好像不相信我们这样年纪的学生还会来到这个不再时尚、不再流行的地方。不由叹了口气,唉,雨花台,看来你只能这样一直孤独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