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游记攻略频道 > 游记攻略 > 游记:一趟临潼 圆了一场游骊山的梦

游记:一趟临潼 圆了一场游骊山的梦

2010-8-5 13:53:16   网友评论来源:途牛网  
   复制链接 |   

  游骊山是我梦寐以求的夙愿。

  今年暮春,应友人之邀去了一趟临潼,总算圆了我一场游骊山的梦。

  骊山位于华清池南面,它是秦岭的一支阜,海拔约1300米。古时山上苍松翠柏,一片葱茏,形似一匹青苍的骊骏,故而得名“骊山”。每当雨过天晴或黄昏薄暮时分,金霞夕照,景色奇丽,蔚为壮观,因此“骊山晚照”又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我们依照导游小姐指点的最佳路线开始登山。由东花园逍遥亭拾级而上,首先来到西绣岭的虎斑石处,这就是“兵谏亭”,原名“捉蒋亭”。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曾仓慌遁匿于此,今为西安事变纪念地。这里游客云集。当年老蒋躲匿的石缝设有防险铁索,好奇的游客纷纷攀援而上,不时有人拍照留念。常有一些穿红戴绿的“老外”“哇哩哇啦”地谈笑不已。驻足此处,我们不能不对当年张杨二位将军的爱国义举产生无限景仰之情。拍过留念照之后,我们由此再折向西来到西绣岭的第三峰。此处曾是唐华清宫朝元阁旧址老君殿和长生殿。相传,唐代开元年间,因唐玄宗崇道在骊山西绣岭建造了长生殿、朝元阁。殿内原有唐西域名雕塑家迦儿雕琢的白玉君像,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无法看到,因为老君像已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大殿内,画梁雕栋、古色古香、庄严肃穆,令游人心宁神静。我们从石牌文字上可证实此地确是长生殿旧址。传说天宝十年,唐明皇与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比肩仰天发“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结连理枝”的山盟海誓。凭吊古迹,感慨良久。白居易在《骊宫高》中写道:“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夜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诗人王建写过“洒幔高楼一百家,官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特别是杜牧的《过华清宫》一诗更是妇孺皆知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是由于“汉皇重色思倾国”“承欢侍宴无闲暇”,从而导致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历史悲剧。

  从老君殿向西南游不远便来到了女娲遗址老母殿,遗憾的是此殿当日正修缮暂设未开放,我们无法观赏内景。不过站在墙外,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见院中的两棵古柏。其中一棵部分浮皮脱落,躯干龙钟,但生机尚旺,枝繁叶茂,犹如凤凰展翅,丹鹤欲飞。另一枝主杆魁梧,伟岸参天,仿佛拔地而出的宝剑怒对苍穹。这两棵苍遒奇伟的千年古柏,给骊山增添了奇特诱人的风采。据传说女娲曾在此炼出了五彩石以补苍天,又传说女娲因不满殷纣王的荒淫曾在此派狐精化作美女妲已迷惑纣王以灭其国。

  离开老母殿,我们向东南方向攀去,上天梯直到西绣岭之巅,遮天蔽日的茂林忽然亮开。山顶上有一小亭,仿佛是古代靓女头上的螺髻,峨然高耸,亭前立一石碑,孤峭独挺,剌破青天,刻曰“烽火台”。相传此地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处。至今遗迹犹存,游人在此无不谈论着“褒姒一笑失江山”的典故,当然也无不唾骂着历史上那些荒唐无道的昏君。“烽火台”是览景的制高点,这里视野开阔,气象万千。即便近观,又宜远眺,仰望天空,朗豁高畅,俯视下界,一览无余。向北眺望:远山如屏,渭河若带,榴花似火,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阡陌津梁,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人流攘攘,塔影绰绰。向东北方向望去:几处古冢沉睡,那秦王陵寝高高突兀,还有那震惊中外的秦兵马俑的建筑物亦明晰可辨。脚下的华清宫区域内:碧水粼粼,杨柳依依,游人如织,亭台瑰丽,殿宇轩昂。眼前仿佛展开了一轴工笔画卷,美不胜收。

  沿原路而下,折向东,朝东绣岭游去。其中经过一段“两山欲合,中留一线”的狭谷,人称石瓮谷,这里路难走,景却耐看。连绵起伏的如龙蜿蜒;兀兀对峙的似虎蹲踞;翘首仰天的象鹰欲飞;婷婷玉立的宛若仙女;叠叠高耸的似九层城阙;闪闪发光的是梳妆明镜。小径两边长满了石榴树和洋槐树,红花白花相映耀目,煞是诱人。我们稍憩之后,翻过此谷盘旋而上,就来到了东绣岭上的佛教名刹福崖寺,以叫石瓮寺。据导游小姐介绍,石瓮寺是唐代名刹,因当年杨贵妃信佛而在此修建了石瓮寺。走进寺内洁净无尘,红烛高照,香雾缭绕,磬声齐呜,梵音轻唱,一片祥和神秘的气氛。神殿正中,大佛正襟危坐,双手合掌,视端容寂。左右两侧有彩塑十八罗汉,这些塑像比例适度,神态生动:有的沉思、有的假寐、有的讪笑、有的傲慢、有的袒胸、有的眦睚……无不因势象形,写意传神,真可谓“精神超忽,呼之欲活”。这里的管理人介绍:寺内佛像全是当年国手所造。据《津阳门诗》注:开元中,以造华清宫余材修缮,佛殿中有玉石像皆幽州进来,与朝元阁道像同日而至,精妙无比,叩之如磬。余像并杨惠之手塑。肢空像皆元迦儿之制。能妙纤丽,旷古无俦。正当我们为古代劳动者的艺术造诣赞叹不已时,一阵阵惊天动地的吼声传入耳鼓,我们便走出佛殿,循声来到了寺院的西侧,这里有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似银练垂下,落在一巨石上,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潭上。细看那水潭原来是一个早已被流水激成的大石臼,形状如瓮,我们猜想这大概正是石瓮寺得名的由来吧。导游小组给我们介绍了有关轶闻:当年上元之夜,韩国夫人还在石瓮寺设有千枝灯台,高八十丈,点燃之后,千光夺目,几百里之内,皆可望见。郑禺《津阳门寺》说:“韩国烛台绮林梢,千枝灿若山霞擒”。当年杨贵妃姐妹来石瓮寺理佛是热闹非凡的。每到正月十五日古佛会,骊山周围,渭河两岸的乡民纷纷而至。西绣岭上的老君殿由男性老道主持,妇女们诸多不便,就扶老携幼,越谷攀山一股脑儿拥到石瓮寺里来,上供烧香,祈祷叩拜,诵经念佛。石瓮寺一时成为古老纯朴民风的集散地。昔日这里松柏苍郁,芝兰遍野,香气满谷,红楼绿阁,风光旖旎。寺内原有白玉造像、王维山水画、唐玄宗真草手迹等,可惜的是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盛极一时的寺院随着华清宫殿同毁于兵燹,只能令后人们扼腕唏嘘了。不过,从石块或墙壁上还能依稀可见古代游客们留下的佳句。“骊山佳处在此”正是明人袁宏道游石瓮寺时的赞言。

  离开了石瓮寺,我们抄着小路缓缓下山了。回到山脚,游人如潮,商摊遍地,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五彩斑斓、琳琅满目,似乎自秦汉唐以至现代所有的民间艺术都荟萃于此,无不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味。徜徉闹市,我们不知选购什么样的纪念品为好。犹豫之际,一位摊主热情地递给我们一件小工艺品:绣着一个武夫,怒目圆睁,络腮胡须,双手执剑,凶猛可畏。他头上伏着一蜘蛛,身边飞一蝙蝠,简直咄咄逼人,令人莫名其妙。可是那摊主却说:“朋友,买一个吧,这叫钟馗打鬼护身符,戴上它可以辟邪驱凶,逢凶化吉!”他又怕我们不明白又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与骊山有关的故事:传说有一年,唐明皇从骊山校场回宫,忽患怪病,御医费劲心机难以治好,一天深夜里,明皇梦中见一牛鼻小鬼,身穿红衣,一脚穿靴,一脚光着,小鬼偷走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明皇见之大怒,厉声呵斥,顿然出现一大鬼,破帽烂袍,一把捉住小鬼,用手指抠出其两眼珠,然后出把小鬼撕成两半。明皇忙问大鬼名讳。大鬼回答:“禀皇上,臣本是终南山进士钟馗,因不得志,触殿而死,变为鬼王,誓除妖孽”。明皇梦醒,霍然痊愈,便即召大画家吴道子画张《钟馗打鬼图》,并悬于宫门。此后便安然无恙。那摊主讲完故事得意地夸美他的工艺品,经他一鼓动,我和友人便买下了两个“钟馗打鬼图”,欣然地挂在胸前当作护身符了。

  夕阳西下,我们将离开骊山。回首南望,只见被落日的余辉笼罩着的骊山,仿佛披上一层迷人的红纱。朦胧中的骊山,像一匹奔腾的骏马,山顶彤云一片,又恰似当年的烽火台在燃烧,真是“入暮晚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啊,“骊山夕照”,美丽壮观,令人留恋,难怪它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了。

   [编辑:刘芳]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骊山景区  游记攻略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