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早上9点,奔赴冉庄地道战遗址,车子开上五环。
中午12点到达了位于河北清苑县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使大家重温了冉庄地道战的光辉历史及宏伟的地下工事。听取了导游对当时战争情况的介绍,参观了纪念馆珍藏的文物,包括铜锣、军号、牛角号、土枪、土炮等使用过的工具,还有整个村子地道的模型、烈士遗物、照片等等。大家走进了冉庄地道,冉庄地道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进能退,形成了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地道结构复杂,内部建有兵工厂、武器库和战斗人员休息室,设有照明设备和路标。地道与水井相通,解决了空气流通和地道内用水问题。每个地道出入口的设计很是别具匠心,伪装得与原建筑物一模一样,使人很难发现,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建在靠墙垠的地面,有的则利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等作为出入口。
走进冉庄地道,就如同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民族英雄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无畏的抗战之歌。冉庄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开展地道战,创出了辉煌战绩。
下午15:00到达河北安新县的白洋淀景区,我们乘船渡进白洋淀。白洋淀,古称掘鲤淀,又名西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有大小不等的淀泊一百多个,其中以白洋淀为最大,淀水“汪洋浩淼,势连天际”,白洋淀因此而得名。亲眼看到茫茫的芦苇荡,回想起当年抗战景象,白洋淀——这就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地方。我们分乘六只小木船沿着水道两旁茂密整齐的芦苇驶向白洋淀时,船走在芦苇丛中的水道中,水道只有10来米宽,两边就是神秘的密密的芦苇荡。船老大告诉我们,这里有很多水道是死的,鬼子分不清哪些是能走得通的,哪些是死路,鬼子在这迷宫似的大淀内,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船老大把船划到深处后,大家是划船的划船,下网捕鱼的捕鱼,一番欢声笑语后大家离开了纷纷划船上岸。
晚上8点,大家跟随着船家划船入淀放河灯,大家纷纷许下世界和平的愿望,放完河灯后,大家不由自主的唱起了革命歌曲,最后在《打靶归来》的歌声中驾船离开了载满大家愿望的河灯。
6月18日早上9点来到白洋淀新码头。白洋淀这个美丽的淡水湖,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辽阔的冀中平原上。大家坐着游艇穿梭于繁茂的芦苇之间,在领略美丽的风光中也寻访着当年“雁翎队”的故事。只见烟波浩渺,绿水中漂浮着片片芦苇,蓝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置身天下地上,有如人间仙境。汽船驶进芦苇荡,水路时宽时窄,两旁是近两米高的芦苇,时不时看到几条当地的渔船——鹰排,船头有鱼鹰,渔民在悠闲地捕鱼,偶尔还能看到几只野鸭悠然自得地戏水。更有趣的是船行中遇到了一大群鸭子过河,于是船老大把船停下来,等鸭子大哥们慢慢悠悠不急不慌的过河后才继续前进。
船行将近1个小时,到达了荷花淀文化苑景区。驻足于雁翎队纪念馆,我们似乎又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日寇的小汽艇扰乱了湖面的平静,把无止境的烧杀和勒索强加在白洋淀儿女身上,他们饱含着辛酸的眼泪,拿起打野禽的大抬杆,驾着枪排和渔船,一个个投进密密丛丛的芦苇,聚集起来,组成了一支水上游击队——安新县大队三小队。因为队员们驾驶的小船排起阵来形似大雁,于是便以“雁翎队”命名。雁翎队利用湖河港汊的有利地形,在六百多平方公里的白洋淀上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虽然战争年代早已过去,但雁翎队员的英名代代流传,“雁翎精神”已成为白洋淀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党员们参观学习的重要收获。
在纪念馆的后面是嘎子村,寻访了《小兵张嘎》原型之一的赵波的居所。从小就看过小兵张嘎的电影,对片中机智勇敢的小嘎子记忆犹新,正是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饱含深情的土地,怀抱赤子之心的斗士才孕育出这样日久弥新,青春永驻的艺术形象。
白洋淀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与硝烟战火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而承载这一记忆的是一幅幅发黄了的历史图片,是一件件当年雁翎队队员将仇恨的子弹射向日本侵略者的抬杆土枪。而就是这样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名字,一组组数字,使我们了解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游击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了解了当时的白洋淀四五百里水路作为当时日寇从天津到保定的运输线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重忆白洋淀、地道战,这段不能遗忘的历史,不能忘却的怀念,仿佛在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白洋淀、地道战,它是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它是一种机智灵活、勇于挑战、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大公无私、甘心奉献、舍家忘我的牺牲精神;它是一种艰苦奋斗、协同奋战、合力攻坚的团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