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游记攻略频道 > 游记攻略 > 美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大洪山

美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大洪山

2010-6-11 10:38:04   网友评论来源:大洪山官方网站  
   复制链接 |   

  文化古迹

  大洪山主峰虽在随州,但其南麓一部分分属钟祥和京山,这两个地方均开发较早较著,更有显陵、黄仙洞和空山洞、鸳鸯溪拉动游客,而对随州境内的景观人们知之甚少,也就是说大洪山主体部分处在未开发或尚开发的状态。20年前大洪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随州便成立了开发筹备组,制定了初步规划,但是各项工作“滞后”。可以说,在别的地方因开发过度而要大量拆除宾馆建筑的时候,随州的“滞后”是值得庆幸的,保留了尚处原始的大洪山。

  站在“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宝珠峰顶,看到“汉东地阔无双院”的洪山寺正殿早已不存,黄龙池也面目全非,于沧桑中引发更多的是人文思考。是的,一座山的品位或档次还在于它的人文渊薮,也就是文化厚度,从这一点上说,大洪山至少应该列入全国十强。

  “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这是唐代李白所言。大洪山下的厉国故都厉山镇,是炎帝神农氏的出生耕耨之乡,有明代知州所立巨碑可证。《尚书》记载,(舜)“帝初耕于厉山往于田”,舜帝遗迹在随州尚存不少。李白所说的季梁是我国第一个“重民轻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故随国城东有“季子祠”。最能反映地域文化成就之灿烂的当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它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墓葬文物有64件,其中20件可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正如登九宫山而思闯王,登大洪山不能不想到绿林起义。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楚人陈胜吴广发动的,第二次农民大起义也是楚人发动的。1000多年前王匡、王凤叔侄在大洪山揭竿而起,建立过更始政权;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的枣阳人刘秀也加入了绿林军。元末红巾军领袖之一明玉珍,起兵于大洪山下青林寨,他于1363年在重庆建立大夏国,把四川治理到小康水平,其后裔现在广布于朝鲜半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和捻军王聪儿都在大洪山鏖战过。清末闹太平天国起义,长岗镇庹家人赵邦璧以大洪山为根据地,曾被推为“后宋”皇帝,发行铁币“后宋通宝”。赵邦璧搞得满清政府非常头疼,以至对随州籍生员“暗踏十科”,人才相当长时间无出头之日。因此,大洪山为圣人之乡,也是帝王之乡。大洪山是有魂的,那就是大山孕育的英雄之魂。

  大洪山在历史上颇负盛名,还在于它是佛教丛林。唐代和尚善信(后名慈忍)“逢随即止,遇湖即住”,于宝历二年到达大洪山,山主张武陵因感谢他为民求雨而捐出山林为他建庙。从此大洪山佛教兴盛,陆续建寺庙26处。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名僧善洪和尚于真宗咸平五年往天竺取经,从天水出发,经过39国,凡13年后回到开封,受到真宗皇帝亲迎。这位被称为“唐玄奘第二”的和尚后来圆寂于大洪山。南宋端平年间金兵南侵,大洪山灵峰寺部分僧人及善信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武昌洪山与随州大洪山的渊源即始于此。清道光《大洪山志》如此记载:“江夏洪山,旧曰东山,山下有宝通寺,山半有宝通,当为邑之巨观。唐宝历时,随州大洪山释慈忍,祷雨断足。宋末,随数被兵荆湖制置,使孟珙迁其众奉所留佛足至此,建寺居之,遂沿呼为洪山矣!”

  洪山寺上寺下院,宋代绍圣元年,为照顾山上的年长僧人,便在山下建起保寿禅院。如今该院得到大规模新建,古意全失,仅门口立有五通石碑见证沧桑。其中宋碑三通,分别立于北宋政和三年、靖康二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宋代文物在湖北可能绝迹,这几块碑随便放着,根本就不当回事,是否因为大洪山古迹太多?

  无独有偶,离禅院不远的山坡上,竟有一片塔林,有7座佛塔,其中一座五级砖塔,荒芜多时,也无任何保护迹象。细辨那塔上文,有“大明成化龙集丙申岁”字样,正是500多年前汉水改道时期,大洪山这一古塔与汉口的建城之史年岁相当,真乃随州与武汉又一缘分矣。生于汉口的我们,不禁向这斜阳中的砖塔深鞠一躬。

  大洪山就是这样的山,它似乎专等着武汉人来,来朝拜武昌宝通禅寺的祖寺,来朝拜跟汉口同寿的祖先!它告诉人们,这里应有尽有、尽善尽美,不必舍近求远去其他所谓名山。它告慰人们,由于大洪山诸水的灌注,即使将来丹江以上“南水北调”之后,汉水仍然会浩荡清澈。那么朝拜大洪山真是感恩之旅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登大洪山而小洪山,这里真正是我们的故园啊。

【分页导航】
   [编辑:刘芳]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大洪山景区  游记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