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游记攻略频道 > 游记攻略 > 北方喀斯特--北京石花洞:洞里不分南北

北方喀斯特--北京石花洞:洞里不分南北

2010-7-14 15:28:14   网友评论来源:新浪博客  
   复制链接 |   

  喀斯特是最出美景的地貌。比如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都是喀斯特地貌。但一般的观点认为:喀斯特的美景都集中在南方,北方很少,尤其像北京这样的地方,更是很少有人把她与喀斯特美景联系起来。但是北京的石花洞确实可以让你转变这种观点。

  ……

  北京有个石花洞

  石花洞是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一个溶洞。我多次听到别人提起石花洞,但一直没有去过。原因是我有一个偏见,我不相信北方有大的、美的,可以与南方大型溶洞媲美的溶洞。尤其是像北京这种年降雨量只有400-600多毫米的地方。

  成喀斯特地貌要有几个条件:首先要有石灰岩,而且石灰岩的岩层要有厚度,当然,还要面积广大,只有在这样的舞台上,喀斯特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我看到一张中国碳酸岩的分布图,北方的碳酸岩分布比南方少得多,碳酸岩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南的云贵高原和广西地区,北方只是在河北西北部、北京西南部和山西东南部有集中分布区,还有东北、山东、新疆等地有所分布。二是要有充足的降水和发达的河流和水系。要形成溶洞的话,还要有流动的地下水系。这其中很关键的是水,这正是北方所缺乏的。

  在地理和地质学界,有这样的共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分布有地带性,就是热带比亚热带好,亚热带又比温带好,而温带又比寒带好。

  就地面而言,北方的确很少看到喀斯特的景观,但在南方却很普遍。喀斯特地貌是最出美景的地貌。比如以喀斯特峰林和峰丛为主要特色的桂林山水;以峡谷风光闻名的长江三峡;还有以剑状喀斯特著称的云南石林。至于溶洞、天坑、地缝、竖井、漏斗、盲谷、干谷、落水洞及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南方就更多了。以至于有“逢山必有洞”这样的说法。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北方,尤其是北京,已经集中了这么多的人文美景长城、颐和园、故宫等等,上帝还会把溶洞这种美景也赐给她么?北京会有很大很美的溶洞吗?我真是很怀疑。

  洞口是很平常的,半山腰中几块石头中的一个空隙。我去过许多洞,洞口都是这样平淡无奇,若不是后来人们旅游开发时对洞门进行了修饰,你很难找到它在哪里。原始的溶洞口尽管很平常,很隐蔽,里面却往往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景观:巨大的厅堂,高大的石笋、石柱,洁白如玉的钟乳石、石旗、石幔、石盾简直就像珍宝馆。

 

  北京的石花洞就是这样。当我进入第1层、第2层时,我已经改变了北方没有大的美的溶洞的观点了。当我继续向第3层、第4层深入时,我看到了完全不亚于南方那些精美溶洞的景观。高大的厅堂,厅堂的顶部悬挂着一根根钟乳石,侧壁上石幔的宽度、高度令人惊叹,尤其是一种圆形的石盾,据说有数百个之多。它们在北方洞穴中能这么发育,是难能可贵的。石花洞的沉积物类型十分齐全,南方有的它都有,南方没有的,它也有,比如月奶石。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沉积,是它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石花,它们有的一丛丛生在洞壁上,有的一棵棵长在钟乳石上,晶莹温润,玲珑剔透,娇弱得似蒲公英的种子,一阵微风吹来,都会把它们吹走,我想石花洞的名字就是因为它们得来的吧。这个名字着实抓住了石花洞的特点,我的确觉得石花洞的石花是其特色,因为那些钟乳石、石笋、石幔、石盾等是大多数溶洞都有的。

  石花洞现在对游人开放的仅是1—4层,其实石花洞还有第5、6、7层。那里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仅有少数地质和探险人员下去过。

  当我走出石花洞、离开石花洞时,我一再地回头看洞口,看石花洞所在的山岭,我很惊讶为什么在这个海拔高度并不高的山上,地下河流能塑造出七层的洞穴来。看来这里的地下河水充分地利用了这有限的海拔。

  这次去石花洞,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知道了北方也可以有大洞、美洞。在北京能看到这么美的溶洞,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起了地理和地质学界对喀斯特地貌的呈地带性分布的看法,就是喀斯特的景观分布南方多而精彩,北方少而单调。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对地表而言,也许是对的,但是对地下而言却未必如此。从北京的石花洞来看,溶洞不分南北,景观一样精彩。

  美景突然一下子冲破黑暗涌现在我面前

  又一次去石花洞,是去第四层以下未开放的部分,这是我十分渴望的。因为我虽然看过许多洞穴,但都是已经开发的旅游洞穴,是在五彩的灯光照射下的洞穴,真正的洞穴是从没见过光的一个不知黑暗了多少万年的黑暗世界。我想进入一个黑暗的、伸手不见五指的洞中,然后一下子打开手电,让那些藏在黑暗中几十万、几百万年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突然一下子在黑暗中涌现出来,呈现在我的面前,这种感觉是在地面的世界很难体验的。

  头一天晚上,就去了石花洞,住在洞外的一个小店里,为的是一早进洞。

  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被布谷鸟(杜鹃)的啼声叫醒了。杜鹃为什么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鸣叫?溶洞中那些钟乳石、石笋等沉积物为什么在黑暗中还那么美艳?显然当人还没出现时,那些美丽的钟乳石就已经在黑暗中存在了。但那时它们是什么,能叫钟乳石吗?能说它们是美的吗?在人出现前,一切都遮蔽着,是人的出现,使世界中的万物呈现出来,去掉了遮蔽,成为其所是。当我们在黑暗中点亮灯光,照亮洞穴的那一瞬,是否可以说是“去蔽”,让世界涌现,让洞中的钟乳石、石笋是其所是的那一刻呢?

  我们进洞时,7点刚过。石花洞的陈主任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安全帽,一只可以挎在身上的手电筒。我们的装备太不专业了,其实我们今天的行动有些像探险。

  进洞后,迅速地通过了已经开放的1—4层,也是我曾经看过的。在第4层中途的一个斜坡上,我们开始低头哈腰、手脚并用地爬行,这里是通往第五层的一个通道。大约爬行了几十米后,通道越来越窄,仅容一个人爬行。最后,一道崖壁挡住去处,仔细看,才知有一道缝隙,宽仅1米左右,高也就40厘米。但前面的人显然已经爬过去了,我低下头,全身着地向前爬去,终于爬出来了。抬头看到前面是一个开阔的大厅,回头看一下我们爬过的这段狭洞,我想起当年第一个探洞的人,他怎么知道经过这样一段狭窄的地缝般的路程,前面会突然宽阔,别有洞天呢?洞穴的神秘和诱惑力,也许就在此,这是一种进入桃花源的感觉。陶渊明准确地描绘了这种感觉:“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探洞的人,正是在这种“桃源梦”的感觉中,鼓起信心和勇气,不断地前行的。

  在大厅里前行几十米,前面出现断崖,深不可测,洞向地下深入。前人已经装备好了绳梯,我们沿着绳梯,依次向黑暗的地下爬去。

  到底后,我回头望去,这段垂直下降的竖洞大约有80米左右。为什么这段洞是垂直向下的呢?按照地质学的观点,显然这一段时间是石花洞所在的山地地壳发生阶段性抬升,地下水和地下河以垂直向下的溶蚀为主,因此向下溶蚀出垂直的溶洞,当山脉抬升停滞,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个时期地下水或地下河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对碳酸岩的溶蚀也以水平为主。因此在这个时期,形成水平的洞穴。这涉及到洞穴的分层问题,一个洞到底分几层?现在看来,专家们是按照水平的洞段有几层来划分层次的,垂直的洞段并不算做一层。石花洞有几层,是存在争议的。有人分6层,有人分为7层,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吕金波先生却把石花洞分为8 层,他把石花洞的洞层形成和永定河的阶地发育形成对应起来了,已知永定河的阶地发育可以分为8个阶段,因此他认为石花洞也应该分为8层。地上的河流切割地表,形成阶地;地下的河流,溶蚀石灰岩,形成一层层的洞穴,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已经进入了第5层。这一段路没有沉积物,看不到美丽的钟乳石和石笋,到处是崩塌下来的石块堆,在这些石堆上走起来,很是费劲。洞边总是有支洞出现,有那种“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感觉,但是我不能离开队伍,去探索,那是很危险的。不过,一路上,看到旁边出现的支洞,我总是觉得如果去探索也可能会有让我们想不到的“桃花源”出现,也许那边的洞才是主洞,我们现在自认为是主洞的洞才是支洞,这是溶洞的又一个迷人的地方,就是扑朔迷离,枝枝岔岔,谁主谁副,难以说清。这也是洞的危险之处,探洞者如果没有经过训练,进洞后没有标记路线,很可能进入枝枝岔岔中,再也找不到回路了。

   [编辑:王彦]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北京  石花洞  游记  喀斯特  
热门景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