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游记攻略频道 > 游记攻略 > 劳动节我和老婆的山西平遥古城之旅

劳动节我和老婆的山西平遥古城之旅

2010-5-25 17:51:28   网友评论来源:同程旅游网  
   复制链接 |   

  第二天我们为了赶8点的车,也很早就赶到了汽车站,买了到晋城的车票,8:15分发车。(第一次遇到买汽车票要身份证的怪事)由于汽车超载了3 个人,所以开到半路我们换了辆车。换车的时候把送人的东西拉下了一包,那可是最好吃的一包哦。可惜了。

  一路的景色不怎么迷人,倒是和江南分外的不同。水没见到,倒是山没少看。路上花了3小时,老婆的同学不久也从高平赶来了,于是上车一路寒暄叙旧。

  在晋城吃好午饭,先去了晋城南部的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山西省阳城县的皇城村(午亭山村),是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皇城,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朴实典型,错落有致,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 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在皇城,无论是踽踽而行,还是驻足瞻观,那浓郁的历史气息无时无处不浸入心脾。清代初叶,就在这一方厚土上,产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学家、诗人陈廷敬。在陈廷敬的故居,留下了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当地人称之为“皇城相府“。

  驱车奔高平而去。

  高平的名胜不多,我们的行程也紧,所以周围的绵山和炎帝陵都没去。

  晚上下榻三星的宾馆,房间不怎么样,倒是他同学设在酒店的晚饭很丰盛,山西的汾酒很有名,我们喝了二十年陈德老白汾酒,45度,口感不错,只是不胜酒力的我喝多了。迷迷糊糊的回到房间,没脱衣服就倒头就睡了。半夜醒来还穿着衣服呢。第二天6点半就醒了,出门溜了一圈。外面冷冷清清的,到底是小城市,不繁华。

  早饭还是吃不惯,山西的面食根本不对我们的胃口。

  她的同学来了,带来了夫人与我们同行,桑塔纳上坐了6个人,好挤哦。今天的行程是先到临汾和他们的同学会个面,在临汾吃午饭,然后下午去洪洞大槐树和王家大院。

  山西是产煤的,路上见到的煤车不断。路上也到处是煤堆和煤场。煤老板也是个个有钱,一路见到得豪车那可多了去了。

  山西吃的品种不多,我们中午在一家当地比较有名的饭店吃的午饭,她们的同学和当地的朋友也早早的等在了那里,龙虾在那里是稀罕物,是论个卖的。我们点了龙虾,5元钱1个哦。那个贵啊。不过味道挺好,和上海的可是大不同了。70个龙虾,我们一会儿就吃光了。他们三个同学叙旧,我们是大吃特吃。

  在她同学家坐过后,我们去了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 “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古大槐树碑亭及第三代古槐。

  大槐树其实也没什么看的,在景点外留了影后,还是赶到王家大院吧。

  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12 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35 公里、介休绵山 4 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 2 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 108 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 2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山西灵石王家大院是我国最大的民居古建筑群,是晋商大院的典范,其建筑艺术和文化价值都堪称中华一绝。我国著名建筑学家郑孝燮不顾年迈,两次专程到王家大院考察研究,他称王家大院是“国宝、人类之宝、无价之宝“。   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其特点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楼叠院,鳞次栉比,气势宏伟,功能齐备。高家崖建筑群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的庭院风格;红门堡建筑群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应变为前园后屋的总体设计,再加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座落在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是静升王氏家族耗费半个世纪(1762年至1811年)修建而成的豪华住宅,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目前4。5万平方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院落54幢,房屋1052间。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依山就势而起,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特别是融于整个建筑群的砖雕、木雕、石雕,匠心独具,典雅细腻,美观精巧,内涵丰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大批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均从不同角度给予较高评价。王家大院除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韵味之外,静升王氏家族的发家历史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编辑:赵圣杰]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平遥古城  山西  五一  王家大院  角楼
热门景区排行榜